NSO發現蕭是塔高維契 v.智慧的發跡
                                                           

發現蕭斯塔可維奇系列五-智慧的發跡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12/10
演出者:
指揮/林克昌
小提琴/麥格杜飛
NSO

曲目:
羅西尼:歌劇《賽米拉密德》序曲
布魯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蕭斯塔可維奇:第一號交響曲
安奈斯可:羅馬尼亞狂想曲



「林克昌的洋溢的才華,恃才的驕狂,忠於自己感覺導致顛沛流離,兀仍至死不悔。這是一本有血有肉的音樂家肖像。因為誠實,格外令人驚動,令人心疼。」
──「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懷民


    在還沒進場之前,早已嗅出一股難以言喻的古怪氣氛。
    台南不愧是票房的大毒倉,像NSO這種重量級的樂團來,票房還是一樣難看。
    說是衝著林克昌來的一點也不為過,算一算他也是我的''師公"(我啟蒙老師是香港指揮)
,心臟方面的毛病加上糖尿病,讓他的健康一度讓人擔心和緊張,不過今天看到他雖然
行走有點蹣跚,當指揮棒到手時還是生龍活虎。
    談到林克昌,大家不免又憶起當年他在國立藝術學院(現今台北藝術大學)的風波,他的驕縱
自大讓國內樂界人士一度不能忍受,但是又不得不佩服他驚人的音樂語言及豐富的能量。


    今天除了林克昌外,另外的主角就是近年美國紅及一時的小提琴家Robert McDuffie。布魯赫
violin concerto大概聽眾都倒背如流,仔細聆聽不難發覺McDuffie是很積極的試圖與樂團產生花火
,基本上他今天的演出很成功,而他的瓜內里名琴,今天也似乎發揮的很好。(身高壯碩高大的Mc
站在台上有點不自在,不停地走來走去,感覺很像"滑冰"選手)

    下半場的Shostakovich symphony No.1雖然整體的音響非常令人震撼,但是NSO的表現有點差強人意,不如在國家音樂廳的那樣精采和動人。這首蕭氏在18歲幼齡寫作的曲子,一首演後,立即受到國際矚目,象徵蕭氏特質的"尖銳"、譏諷、苦難、冷俊的幽默及反映當時社會且批判的意味都可以在此曲中明確感受。整首交響曲的音響風格在他的第一號鋼琴奏鳴曲裡頭也可以嗅出一點端倪來。NSO今天有很多地方都參差不齊,不知道是否是下午場的關係,團員們都少了那麼點專注力。
但是林克昌還是很奮力的控制整個樂團,像蕭氏這麼繁雜的交響曲,他也不備譜,神態自若的揮比,驚人的記憶力令人嘖嘖稱奇。
    最後一曲Eneso的羅馬尼亞狂想曲大概是林克昌的拿手曲目,雖然整首曲子在配器方面我不是很喜歡,但是可以聽到很多Enesco的音樂想法,進而說那是一種很獨特的音樂語法。

    台南的觀眾應該要不吝惜的再給音樂家們一點掌聲和鼓勵,畢竟他們帶給聽眾的感動是無法衡量的價值。

(延伸閱讀)

黃土地上的貝多芬
林克昌回憶錄

         

1792 年,22 歲的貝多芬從波昂來到同樣說德文的維也納,從此,異鄉成了故鄉,也展開與命運、與人世無止息的對抗。
1946 年,18 歲的林克昌,從印尼遠渡重洋,入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音樂院修習小提琴。再回首,故鄉卻永遠成了異鄉。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books/book_basic.asp?pclassid=PE&id=PE0313

時,音樂天分萌芽的那股力道,連巨石也要為之崩碎。寒微的出身、不入流的啟蒙老師、時勢的動盪,都擋不住林克昌從雅加達廣播樂團的後座一躍而為首席,又成為安奈斯可的入室弟子,大衛.歐伊斯特拉赫也要收他為徒。

 

 

 

對於林克昌來說,音樂是一個福佑(blessing),讓他走上他不曾想像的境界;但是,音樂給他羽翼,卻沒有讓他擁有明辨人間的世故和手腕,因此也是詛咒(curse),開啟了他一生的磨難。然而他相信,「受苦」是音樂家養成不可少的磨練;沒有受過苦,不可能真正理解貝多芬的音樂。

他拒絕了歐伊斯特拉赫的邀請,回到排華浪潮方興未艾的印尼,又憤而投入中國的懷抱,也投入文革的風暴。逃離中國後,輾轉澳門、香港、澳洲、台灣之間。越是經歷異鄉,林克昌對華人故鄉的眷戀也就越深濃;只是,對於這些故鄉人來說,他始終是異鄉人,更由於他的「百無遮攔」、「自掘墳墓」,漂泊成了林克昌的宿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